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重构了小学音乐课程目标体系,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相应地,奥尔夫节奏训练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也必然产生应用创新与优化需求。基于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概念与内涵,奥尔夫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节奏训练可通过节奏训练、情境游戏、乐器表达等,强化学生的音乐表演意识,促进创造力、实践力的发展和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节奏训练;情境游戏;乐器表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全面而深刻指导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一方面,新课标明确界定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另一方面,新课标重构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学段划分、教学任务,不仅更加突出了实践性,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表演、舞蹈、声势、律动等诸多音乐实践内容的融合应用。奥尔夫节奏训练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并赋予其与新课标相契合的新解释,重新审视其实践意义和创新应用。
一、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内涵及其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儿童在音乐中的创造性和愉悦体验。奥尔夫教学法主张通过多感官、多形式开展音乐教学,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引导儿童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音乐,通过即兴式的创造推动学生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发展。
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是遵循小学生特点,以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为基本特征,构建节奏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具体分为语言节奏训练、声势节奏训练、节奏性乐器训练等方式。其中,语言节奏训练是通过日常语言,辅以语调高低、语气强弱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抑扬顿挫;声势节奏训练是结合律动方式,以儿童身体为乐器达到发声目的,让学生通过身体感知节奏变化;节奏性乐器训练则是以打击乐器或其他物件,帮助学生在操作乐器的过程中认识节奏并创造节奏。总之,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是指向于通过节奏这一基本音乐要素促进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凸显。通过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教师不仅能够有效落实新课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基础能力的发展,确保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总体来说,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有助于音乐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新课标设立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四项核心素养目标,既涉及学生基于音乐感知所形成的感受、认识与反应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能力,也强调由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共同组成的音乐实践性发展,更关注了在音乐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体验、探究和包容能力。较之以往,新课标兼具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等特点,突出了音乐作为艺术课程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基本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奥尔夫节奏训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恰恰适合语言节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认识节奏的基本构成;声势节奏训练则让学生既加强了音乐感知,又实现了初步的节奏创造;而节奏性乐器则是学生开展节奏实践、进行创意表达的重要工具。奥尔夫节奏训练不仅能够实现小学生各方面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适应新课标综合性培养的教学需求,同时也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第二,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顺应了音乐教学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部分,新课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升级、精简与重新设计,重设为“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项内容领域。此变化首先是扩展了内容广度,如原有的演唱、演奏等内容被升级为声乐表演、器乐表演。其次是更加明确了内容范畴,如原有的即兴编创转变为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开展,充分践行了上述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性、创造性的要求。具体来讲,首先,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耳、口、眼、脑和肢体等各类器官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从而融合语言、聆听、声势律动、舞蹈等各类音乐表现形式及姊妹艺术,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小学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尤其强调即兴发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即兴地创造音乐。再次,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也是以学生的音乐实践与创造为导向的,它通过塑造学生对节奏的明确理解,进而以手势、身体、乐器等方式表现节奏,指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第三,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更加突出实践性和表演性,更加注重音乐表演的综合性,以及由此对学生形成的全面影响。其中涉及学生表演参与的内容包含趣味唱游、情境表演、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小型歌舞剧表演等。这些内容无一不突出“表演”主题,因此也就将原有的歌唱教学、演奏教学等内容全部转变为面向表演的形式。通过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能够让小学生理性认识音乐节奏的变化情况,尤其是音乐快慢,进而了解音乐旋律,为他们后续的音乐表演提供良好的感知基础,推动小学生在演唱、演奏等音乐表演活动中准确掌握并展现出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变化。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的策略
新课标的颁布深刻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与实施方式。在这种影响下,奥尔夫节奏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综合性目标,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对于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应用,需进一步关注其特征,采用创新策略实现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节奏训练,强化学生表演意识
新课标中增加并突出了音乐表演内容。相比于旧课标的歌唱,新课标声乐表演的划定不仅丰富了原有模块内容的内涵,同时也以表演为导向,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歌唱的正确发声方式、唱姿,同时也需要积累表演经验,掌握初步的读谱视唱能力,并根据表演形式调动各项能力……为此,教师开展奥尔夫节奏训练需要以节奏训练为手段,增强学生的表演意识,并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利用节奏训练感知音乐和创造音乐。例如,运用声势训练,让学生以身体为乐器,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发出声音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节奏的感知,从听觉转变成为多器官共同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创造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表演意识。例如,小学第一学段的《其多列》教学中,四分音符“×(ta)与××(ti ti)”是每个人在接触音乐时都要遇到的,它是一切节奏的基础。如何将这些简单的小音符串联起来,让学生会认、会唱、会用,成为教学核心。课堂上,教师可巧妙地运用语言声势、节奏训练、唱游来丰富学生的表现,从模仿入手“跟着走”过渡到歌曲《其多列》,知识点由四分音符“×(ta)”过渡到“××(ti ti)”,学生边走边说、边画圆圈边做声势律动。通过接龙游戏、角色扮演、身体声势等活动最终学会“×(ta)”与“××(ti ti)”的节奏,同时增强身体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