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教学“学科综合”的思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解读了“突出课程综合”这一课程理念: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这一理念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认识与思考。
一、从发生学儿童学角度看学科综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儿童感知世界是综合化、整体的。我们给予儿童的不能是一条狭窄的单线途径,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世界。所以无论从儿童需求本身还是教育学习方式,音乐教学学科综合都拥有其存在及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从发生学角度看学科综合的合理性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过::“远古人类劳动抬木头时,突然有人发出‘曜哟曜哟’有节奏的号子声”,这不仅是语言,也是音乐、舞蹈、体育等的启蒙发生。
发生学是跨学科的学科方法钩沉和历史科学逻辑的探索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体系。发生学逻辑是从历史的发生、运动变化、消亡中研究事物。音乐如何发生?音乐发生必然与语言、生活等紧密相连。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分类从近现代开始到现今教学改革中走综合、跨界的道路,其实是一种回归,是对人的实践的回归、对人的世界观认知的回归。因为儿童认知世界的过程是圆融统整的,融合了各学科知识技能,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界限,直接和人的多方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儿童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2.从儿童学角度看学科综合的必要性
跨界和综合教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要特别引起重视和践行,就是要根据对象是儿童来创设情境。无论是情境教育还是音乐教育,它的归宿都是为了一切儿童,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儿童活动的认知过程,即是圆融统整,有多种向度的。遵循儿童认知世界规律的学科综合是最适合儿童的方式,能为学生开拓出更加宽广高远的发展空间,从儿童时期起培养奠定人的全面发展和无限可能。
二、从改革趋向看学科综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从人才培养趋势看音乐学科综合的可能性
学科综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纵览全球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以跨界综合为重要的改革指向。
以人才培养中 STEM教育为例,就是融合数学、工程、生物科学、物理等学科,旨在创造更适合孩子的世界,培养走向世界的孩子。但它并不是各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领域学习的结合体,是未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技能,培养未来世界能解决真实问题的人才培养观。
这也给小学儿童教育明确了培养方向:即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综合能力、拥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显然,学科综合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必然从小学基础阶段开始培养。音乐的学科综合教学为学科探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充分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续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环境,让儿童综合素养教育之路走得更加稳健、久远。
2.从情境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科综合的可行性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多学科综合会引发人体感官的联合,即常说的“通感”和“联觉”。这些心理机制让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为收获学识能力生成必要性和可能性。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其实就是综合了诸多“资源”,为了儿童一切的发展,有机设计调和了多学科活动组成了“生活共同体”,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规律和需求。
情境教学就是以情感为纽带,根植儿童内心来设计活动,在学科综合的互递媒介中全方位带动孩子的“知情意行”。
三、从教师专业成长看音乐学科综合的刚需性和迫切性
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其综合的要义在于促进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避免学科和人格的单一片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综合和跨界学习成为必须,同时提出了诸多要求,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一师多能”型
例,语文老师要拥有扎实的文学基本功,漂亮的粉笔字、良好朗诵能力、独立备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等;再如,一名音乐老师要能说会唱、能奏会讲,弹唱跳说演要样样精通,这些都是新时代专业老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功。
2.“一课双师”型
艺术是相通的,有些作品不仅有单学科的培养意义,也有多学科的提升价值。面对这样的文本教材,我们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进行“一课双师”的教学。
以南通师范二附小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和语文优秀教师吴鸽老师合作执教的《高山流水》为例:两位老师在同一空间、从各自不同学科引导学生对同一文本作品进行解读,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创设相应的活动,表达对语文和音乐意象的理解。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品味“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的平仄顿挫、感受作者内心的回肠荡气:音乐老师则带领学生欣赏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即时适时地融入,从节奏、音色、音区上引导其对旋律、诗人心境的体悟理解,感受弹奏者的心境。两位老师默契合作、两门学科珠联璧合、水乳交融。在意蕴悠长的古琴曲中品读“伯牙和子期”的相遇相知。对故事的理解,因为有了音乐的烘托,更感悟了对诗词的咏叹,内心更多了份“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心境共鸣,深层次地体悟了文字和琴曲带来的妙意。音乐和诗词带领学生穿越千年,融入当时的情景,感悟这份经典中心灵的交融碰撞。学生在此课中最大化提升自己,这课便是“一课双师”的典范。
四、从课堂教学看学科综合的实践策略
1.常态课教学的学科综合
现今,学科综合在音乐常态课堂中已逐渐体现。比如欣赏一首旋律有明显特色的作品,会让学生用手听着旋律的高低起伏画出旋律线,借助线条的直观,感受作品风格是“舒展连绵”还是“跌宕起伏”。再或是课件中用浓烈饱和度高、或是清淡柔和的色彩,让学生从视觉上帮助体验作品的热情或者恬静,这些都是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的直接显现。
又如,笔者在《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学中,为让学生们体会傣族音乐音程间二度三度特性带来的独有的柔滑感,加入用葫芦丝演奏作品的环节,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连绵柔韧感。在教授古诗词歌曲《游子吟》时,请学生随伴奏深情诵读诗词;选用排笛来演奏作品,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在徐缓古朴的笛声中,帮助学生深化感受母亲对游子的款款深情和古诗词的悠悠古韵。在欣赏巴赫的《小步舞曲》时,分男女生角色学习简单的“圆舞曲”宫廷舞步,在三拍子的舞步中男女生对舞,感受小步舞曲的典雅与严谨的规律美。当然,课堂上音乐与其他舞蹈、戏曲、影视等有机综合均有诸多体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更加浸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