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小学音乐智慧课堂的构建——江苏省陶涛网络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侧记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促进了小学智慧课堂“技术赋能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索。江苏省陶涛网络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创优感知场域,促进儿童个性表达;创活研修场域,促进教师真实成长;创生教学范式,促进课堂智趣双核多模态实践路径的研究和实践中,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全面参与,新技术与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师生、生生、师生及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中,构建具有“多感体验、多重融合、多维互动、创新开放”的小学音乐智慧课堂。
一、一个主题:文化凝聚,激发内生
工作室以文化为引领,激发工作室成员成长的内生力;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力;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彰显工作室成员的学研实践力;以“美美与共”为愿景,凸显工作室团队的协作凝聚力;以区域联动为契机,实现工作室的辐射影响力。
“音”为有爱,心随云动——文化凝聚,激发内生;学研结合,同生共长——-推动着工作室不断向前发展,涵养着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经过一次一次地磨合、碰撞,凝练、形成了“智趣音乐课堂'”的教学主张。
二、双“线”互促:教航拓维,凝铸成文
工作室不仅为成员老师们搭建线下教研展台,促进老师们对教学之术的雕琢和践行,还为成员老师们提供了线上交流平台,注重老师们对教学之道的追求与运用。工作室借势发力,分别邀请了来自各省市的专家,与成员老师们以线上的形式进行有价值的分享与交流。通过与淮阴师院音乐学院联手合作进行“在阅读中增值”“论文写作心得分享”“特级教师和你聊聊读书那些事”等主题研学,回顾学习收获,分享心得体会,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
三、“三个课堂”:研修炼达,引究融创
在贯彻“三个课堂”相关要求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工作室以小学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搜集、梳理、比较、分析和学习,掌握研究该领域的进展情况和研究趋势,以及研究者们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听课、评课、全程实录等方式,收集真实的一线调研资料;通过对教学实录的回放研究,听课对象对教学进行全面细致地剖析;通过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研磨教学设计,深入把控教学结构,以教学实践反馈教学目标,进而深入研讨。工作室以领衔人和核心成员教师为主导,通过行动和案例研究相结合,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之中,做到思路清晰、条块推进、多轨并进,从而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目前已在淮安市清江浦区、经济开发区、生态文旅区、金湖县等多个区域留下了工作室的足迹。
四、多样模态:强基固本,关注融合
工作室关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模态信息和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各种感知数据来源丰富、层次多元,可视化呈现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以多模态的视角呈现,提供多种感知方式、创设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态。
(一)创设多模态感知场域,促进儿童个性表达
如,工作室成员刘芯妤老师在执教《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中,巧妙地融入新技术,充分展开教学互动,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整堂课,教学环节完整、环环相扣,从听辨“阿哩哩”的音高,到融合打击乐器,再到歌词诵读、律动表演,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刘老师针对歌曲特点,提取出歌曲中重复出现的四个“阿哩哩”,让学生听辨四个“阿哩哩”歌曲完整“三听”,知道“阿哩哩”的含义和音调,不生硬,巧过渡,让学生在感知中不断提高听辨音乐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强弱以及歌曲的情绪特点,刘老师借助音乐软件,让学生亲身参与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此学生加强了对四个“阿哩哩”的理解,初步感受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编创实践能力。
低年级学生爱动、会动,刘老师在教学中利用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创设情境,通过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和观看有关彝族音乐的视频,借助“山脚”“山腰”“山顶”三个位置听辨“阿哩哩”的对应音高,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反复聆听中,听辨“阿哩哩”的音高,然后跟琴模唱,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趣味环节中逐渐掌握歌谱,并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引导学生在表现音乐上下功夫。
刘老师让学生在听、赏的双重感官中感受歌曲,在律动中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充分说、充分唱、充分跳、充分想象、充分创造,并借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奇妙。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看,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是主动探求的。教师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伴奏乐器、听辨衬词的不同音高和歌词内容,分组学习、分组表演,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又归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评议权”,较好地呈现了重心下移的特点。在保证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歌曲。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都是真实存在着,音乐课堂需要求新、求变,才能让师生共同接受并传承下去。新技术的巧用,是打开66“新”与“旧”之间的钥匙。
(二)创活多模态研修场域,促进教师真实成长
1.专递课堂:打破时空界限,助力乡村孩子音乐课堂
在工作室核心教师姚柯亦执教的《京韵》一课中,首次尝试采用交互同步的信息化手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姚老师面临的新挑战。在这节课上,工作室团队帮助姚老师克服了网络延时、演唱不同步等多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姚老师感悟:“专递课堂,学生主体不受距离限制,育才小学与金北小学的孩子们在同一教学资源下,在同一时间里互动交流,学习反馈和评价的主体更加丰富多样。虽然两个班级的孩子不在同一间教室里,但他们的学习过程,可以同时进行,同时呈现,汇聚了更多不同的想法,聆听到更多不同的评价。真正实现了教同步、学同步和教学资源互动同步的新样态。9
2.城乡结对:跨越区域边界,实现城乡教师同生共长
工作室成员中,作为乡村教师的丁慧老师第一次接受教学任务时,心里忐忑不安,不知所措。第一次试教,工作室领衔人亲自走进她的课堂,帮助她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新技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