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衔接有度——浅谈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入学适应教育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堂;入学适应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提出要做好幼小衔接,注重入学适应教育。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要求幼小衔接课程关注人的素养,活动实施应融入儿童经验与兴趣,突出主体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以帮助儿童度过小学入学适应阶段。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树立起幼小衔接意识,在音乐课堂中贯穿入学适应教育,遵照“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用个性化的音乐学习设计帮助他们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一、教学衔接共建构,关注身心适应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教师如能用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待儿童,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那么他们便能获得积极愉快的入学体验,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活适应。
1. 以乐交友,自然融入。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面临多方适应调整,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时刻树立衔接意识,以儿童为中心,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最大程度消除陌生体验,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上学路上》是一首小学一年级的音乐律动作品,乐曲第一、二句为纯旋律,节奏多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句末落在二分音符长音上。根据这一节奏特点,笔者请全班同学围成内外两圈,在一、二乐句的前三小节随乐反向行进,在第四小节长音处面对面打招呼,第三乐句大家边唱边拉手“问好”。学生在游戏和表演中感受歌曲情绪、体验不同音高。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基础音乐美感的培养,“音乐与律动、语言,合一而不分”。将音乐知识融入实践中,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也表达他们对集体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
2. 有效沟通,耐心倾听。
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面临着关系人和社会结构的断层。在陌生的环境建立新的朋友圈、寻找归属感,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各种不适现象。此外,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常常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授课方式会使大部分孩子慢慢失去探究动力和学习兴趣,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对平稳度过小学入学适应阶段造成一定困阻。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中构建群体学习的良好沟通方式,将课堂主体还以学生,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交流、相互启迪、补充体验,使学习行为获得更有效的沟通结果,帮助学生从身心适应维度尽快度过这一阶段。在课堂中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倾听行为,聚焦多元化的评价和鼓励,用积极、温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发言的兴趣,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倾听榜样,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遵循他们在此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儿童进行身心适应的有效方式。
二、情境创设联实际,拓展生活适应维度
一般而言,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直接感知和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探究与体验更能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情境素材的重要价值是形成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低年级学生的情景表演活动应体现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以音乐表现形式为主,有机融入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诚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搭建教学文本与自身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使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让“学以待用”成为“学以致用”,丰富幼小衔接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1. 美育渗透——树品德。
儿童每天都会从一日生活中建构起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从游戏、学习、活动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教师应鼓励孩子树立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的意识,形成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态度,养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以一年级孩子一天的生活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从音乐的视角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不能告诉你》是一首有关孩子们劳动后,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儿童歌曲。作品突出小朋友风趣可爱的口吻,唱念结合,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劳动主题贯穿整堂课,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进行律动表演、生活场景再现等,体验参与劳动的乐趣,进而表现音乐。在念白部分,笔者和学生们将歌词与拟声词相结合,进行了编创并接龙表演。
接着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劳动值日中的分工任务,和老师一起接口歌曲中的念白部分,加上动作边做边说:“(师)小桌子,(生)我擦的,(师)小凳子,(生)我摆的;(师)小抹布,(生)我洗的,(师)小纸篓,(生)我倒的。”并在音乐中进行简单的二部配合。通过开展情境表演活动,充分发挥这个年龄段孩子爱表演的天性,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 情境表演——育习惯。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的作息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幼儿园生活学习轻松自由,小学阶段则更加强调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以及理性意识。很多初入学的儿童很难接受这些条条框框,为此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可以结合音乐学科中的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园大班歌曲《快快起床》旋律轻快上口,引导小朋友们要按时起床,学做小学生。一年级歌曲《你早》情绪欢快活泼、略带抒情,旋律平稳流畅,词中提到的“大公鸡”“小闹钟”都是孩童们熟悉的形象,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小朋友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两首歌曲相结合,在《快快起床》的音乐中与学生律动热身,借助熟悉的作品拉进他们与课堂的距离,进入新课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歌词编创等环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小朋友们树立早睡早起的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作品主题帮助孩童树立安全课间活动意识,开展健康、有益身心的游戏活动,如欣赏作品《跳绳》和童谣诵读《拉大锯》等。教师应在课程实施中聚焦关注人的素养,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正面积极地引导与帮助,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的阶梯,支持他们获得积极的生活适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