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作业布置的思考与探究
摘要:音乐作业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作业布置现状并不理想,仍属于音乐教学中的一个短板。合理、有效的音乐作业可以将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并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探究音乐的良好习惯,在强化落实基础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作业布置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对小学阶段音乐作业布置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素养立意;迁移创新;多元类型;以人为本
作为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业设计应注重素养立意,体现开放性、情境性、整合性,保证难度合理、类型多样,可分为独立完成型作业与团队合作型作业、书面型作业与活动实践型作业、巩固练习型作业与创意实践型作业,也可分为共性化作业与个性化作业。(1)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既要包含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要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与实践探索,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感受、表现、内化、应用等综合音乐能力的提升。
目前,小学音乐学科的作业布置现状并不理想,一些学校要么没有音乐作业,要么有但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作业内容侧重于死记硬背,其评价就像蜻蜓点水一样,没有太大效果。没有作业就没有自学的过程,是缺少翻转学习的中断式行为,而低效的、形式化的作业更是有悖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仍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尚需不断探究的课题。
一、关注作业目标的素养立意
作业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都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内容的学科化与具体化,二者皆是将核心素养培育从宏观落实到微观的具体实践导向。音乐作业是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的关键一环,是40分钟课堂教学以外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自学的必要手段。广大一线教师在制订作业目标时,必须思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发展哪些素养?养成哪些品质?并在充分考虑素养立意的前提下,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帮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进而提升审美感知素养;第二,要力求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音乐表达,有效培育艺术表现素养;第三,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音乐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第四,通过欣赏、表现音乐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音乐思想的共情,促进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
作业目标同样是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预设与期待。通过课上、课下联动,坚持素养立意、育人为本,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挖掘内生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性思维的构建,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终生音乐爱好者与学习者。
二、突出作业内容的迁移创新
如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实现了学生音乐能力的迁移。但仅仅依靠每周两次的课堂教学时间,还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业不仅是基于任务驱动的艺术实践,更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中不同课时内容间的有效连接与补充。因此,规划作业内容要充分考虑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杜绝零散的、片面的、孤立的内容,进而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的迁移与创新。
学科知识在学习中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学科关键能力的三级水平。在习得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创新,必然对其学习、生活产生深远且长久的影响。(2)下面以节拍、音色、节奏及风格等要素为例,阐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现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创新的具体实践行为。这些行为难度逐层递进、成果形式各异,可以说是音乐核心素养“可视”“可测”“可评”的外显过程,也是确定课上教学内容与课下作业内容的基本框架与依据。
表1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创新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任务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内容。依托教材作品和大单元结构化的内容设计,在40分钟课时内根本完成不了相关艺术实践,尤其是“知识迁移”与“知识创新”领域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用作业的方式进行延展与补充。而作业的实践过程恰恰是学生利用已有音乐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提升音乐能力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而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
三、呈现作业形式的多元类型
基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其作业的形式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方法之灵活,形式之多样,将大大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若充分考虑书面与实践相结合、巩固练习与创意表达相结合、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音乐作业特征,可将音乐作业分成三大类,即以“说”“写”“查”为主的“表述类作业”,以“唱”“奏”“动”“画”为主的“实践类作业”,以“创”为主的“应用类作业”。(见图1)
图1
(一)表述类作业
对音乐主题的思考、音乐情境的构建、音乐思想的认知都可以通过表述的方式来呈现。表述类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发表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用音乐语言自主表达思想的有效方式之一。
表述类作业应突出指向性、自主性及与生活的关联性,例如:“你对本单元的哪首音乐作品印象最深,为什么?”“你觉得《运动员进行曲》与《玩具兵进行曲》听起来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本单元我们了解了传统京剧的基本常识与经典唱段,你觉得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到底美在哪里?”“周末时请大家坐一次地铁,分享从进站到出站你所听到的音乐和声音,并说说你听到这些声音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对音乐的理解更不能用统一答案、统一思想来束缚学生,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表达水平,所表述的内容不求“量”,只求“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示学生尽量避免使用浅显、空洞的语言与脱离音乐本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