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一间小学 黄清越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对小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应将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从而提升德育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文化视角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意义,提出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音乐;德育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修养的过程。良好的德育素质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还能为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积极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并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把中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到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当中,能够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健全音乐教学体系,也为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传统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通过课堂上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韵味,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的文化氛围,并启发其创造与想象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得到很大提高。

  最后,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当中,能够推动课本内容的科学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其区域性特征比较强,在发掘音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音乐价值与作用,使整体课程内容更科学。同学们在整个学习阶段都能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归属感,这对健全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只有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现代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才能够将音乐教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

  小学生音乐课堂教育作为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能够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对于增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益。音乐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使小学生沉醉于音乐之中,心情产生变化,渐渐变得乐观。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就能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而在不顺心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价值,以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这也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是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音乐教师在小学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也能为学生提供德育,实现美育和德育整合,进而对小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小学生一旦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后,面对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时就不会慌张,反而会在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后,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优良的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强化,让他们成为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的人。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向小学生实施德育,帮助他们了解蕴藏在音乐之中的健康思想,并渗透到他们意识的深处,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够使其意志品质得到提升,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小学德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二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生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注意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1.针对音乐课程的相关背景和语境进行补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小学音乐课程当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将重点放在相应的课程文化语境当中,在教学前对歌曲背景等进行相应的阐述,并在阐述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与渗透,从而使整个音乐教学更具趣味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熟悉与理解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曲目,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重点围绕作品创作背景、题材进行相应的说明与补充,让学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韵味及深刻内涵,以便于指导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并正确把握相关知识点,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在执教《嘎达梅林》时,应该重点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背景、深远意义进行相应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相关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首歌以及相关背景进行理解,从而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在此情感共鸣的指引下,让学生更主动、更高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共情体验的影响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英雄主义精神会产生更深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2.在欣赏歌曲的配乐与歌词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友爱精神

  音乐并不是一门知识型学科,它是非语言信息、非具象艺术、非说教型学科,它自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听到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时,人们的神情或身体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移动。因此,教师在音乐课中可巧妙利用这一特点,在赏析音乐教学时,让学生对歌曲的配乐和歌词加深印象,并借此渗透德育。比如,在欣赏著名歌曲《送别》时,其中的歌词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中国“学堂乐歌”中最卓越的作家李叔同。他是中国最早关注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的启蒙先驱,他所填的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优秀传统,语言质朴、饱含真情,渲染出离别的氛围,略显悲凉,同时多采用押韵、朗朗上口的声辙,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味,情调深远、韵味浓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欣赏配乐,淡淡的笛音和歌词“笛声残”相得益彰。笛子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之一,具有汉族乐器的特点,配乐里婉转的笛声表达出离愁,将作者所要抒发的与朋友的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可以说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被数代中国人所传唱。这一首歌曲,不论从配乐到歌词都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浸润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还能使同学们在解析歌词的同时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学会珍惜自己的友情。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