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以五年级《花木兰》教学为例

作者:乌鲁木齐市第一百二十小学 张晓静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8   点击:

  摘要:社会在持续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创设多元化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此,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多元文化,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增强他们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本文基于多元文化背景,针对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花木兰》的教学过程,分析了开展小学民族音乐的意义及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民族音乐;《花木兰》

  新时代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多元文化的概念也随之形成。现阶段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体现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纵观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更侧重于现代音乐教学,相较于民族音乐而言,小学生也更喜欢现代音乐,这种现象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此,教师应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优化音乐教学模式,结合民族音乐打造文化气息浓郁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夯实音乐基础,增强民族意识。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第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民族精神,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民族音乐,有意识地弘扬我国民族音乐。

  第二,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之一,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也会对相应的民族文化、思想和精神进行了解。但纵观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还未意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民族音乐教学来感染学生,带领他们挖掘和弘扬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学生在鉴赏民族音乐的同时,会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也可以通过背后的故事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同时,《花木兰》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以河北梆子的形式出现,而河北梆子本身就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戏种之一,属于我国重要的戏曲文化,现今河北梆子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花木兰作为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代表,本身就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基于此,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展《花木兰》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利于教师创设充满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并且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关于多元文化与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思考

  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通过音乐可以体现出各民族的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联邦音乐教育理事会对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并提出:音乐是多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的瑰宝,多元文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态得到了多样化体现。因此,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十分关键。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中国幅员辽阔,由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鉴赏和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感受多元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意识地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三、选择《花木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从作品上来讲,《花木兰》是一首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曲,是作曲家杨洁明根据河北梆子的唱腔创作的。河北梆子是河北地区的一个戏曲剧种,唱腔苍劲、高亢,乐曲通常以板胡、梆子、笛子等多种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的事迹流传至今,古有《木兰诗》,现代更是以电影、电视剧、豫剧等形式表现和歌颂花木兰的事迹。

  杨洁明所作的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花木兰》通过三部分表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花木兰及战友对亲人的思想之情以及花木兰与战士们大获全胜、凯旋而归的场面。在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花木兰》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河北梆子曲调的特点,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三个部分不同的情绪。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阶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的民族乐器,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从学情上来讲,《花木兰》针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多的学习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意识,音乐基础比较扎实,可以辨别一些常用的演奏乐器,认识简单的乐谱,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

  并且,五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旺盛,会主动思考和探究新鲜事物。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文化气息浓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民族自豪感。

  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展开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此,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在教学《花木兰》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融入多元文化理念,以调动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四、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对《花木兰》的教学策略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花木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教学中针对《花木兰》的特点设置了相关的教学目标。首先,欣赏对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进行了解,初步了解传统戏曲;其次,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了解乐曲的故事,学会分辨乐曲结构;最后,体会河北梆子的人文内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在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难点就是引导小学生感悟《花木兰》中蕴含的河北梆子音乐特点,了解我国的传统戏曲。学生需要通过鉴赏《花木兰》感受乐曲高昂的情绪,并分辨《花木兰》的乐曲结构,感受音乐形象。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从曲目多元的文化背景出发,开展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 明确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多元文化意识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展开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强调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我国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课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其多元文化意识的提升。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明确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开展“熏陶式”的民族音乐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