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历史记忆——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解
摘要: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本文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要模式,选取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卢沟谣》《歌唱二小放牛郎》三首歌曲,分别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事迹、中华少年壮烈牺牲时刻等角度出发,让课堂教学形成一条历史记忆链。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的共通性想象、同一性认知、共情性体验,达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这一目的。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大单元;大概念;历史记忆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明确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强调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进入国家力量主导的实践活动中。对于小学阶段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本文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理论依据,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将“歌声里的历史记忆”作为单元主题,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角度进行阐释和解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音乐课堂实践的内涵
中央工作会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由“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发展为“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1)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其核心要素就是文化认同。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共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的人群集合体,其中必然包含文化成分。中华民族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其中,各民族既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拥有共同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2)在音乐课堂中若想让小学生理解其丰富、抽象的人文内涵,那么借助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歌曲进行教学是合适的路径之一。由歌词和曲谱构成的爱国主义歌曲是语言符号、音乐符号和声音符号交织的复合载体,能以生动的歌词、律动的旋律和感性的声音有效搭建起爱国的情境空间,最终落实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由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承载国家集体记忆、凝聚各民族团结、表达共同情感的重要媒介。
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最为直接,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3)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下两点重要启示: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化理解的重要层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二,从学科育人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小学音乐学科提供了“育人”新视角,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小学音乐教学中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
二、单元主题中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呈现
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历史记忆对于建构国家同一性、形塑国民的归属感、激发国民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勇气具有重要意义。(4)它能激发全国人民内心的能量,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情感的升华,无论是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还是钱学森赤胆忠心的报国情怀;无论是宛平城外卢沟桥畔的枪声,还是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台儿庄古城,都见证了中华民族所历经的苦难。这些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主题“歌声里的历史记忆”主要是带领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并感受1935—1949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共由三个课时组成。(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
(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特定的国家象征符号,歌曲中所承载的深刻的历史记忆,能很快地将群体记忆拉回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回望百余年前,即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深受外来侵略者欺凌之时,无数先烈和英雄用鲜血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和抗争史。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中华文明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此为主题的一批歌曲应运而生,如《松花江上》等。伴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华民族的生存忧患意识逐步觉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同样,一首《卢沟谣》,能让国人的记忆瞬间回到这个历史瞬间。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7月7日已成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的纪念日,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教材中的《卢沟谣》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但清新流畅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曲调,将历史记忆呈现得隐忍而深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中华少年壮烈牺牲的感动时刻
王二小的纪念碑矗立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滚龙沟村,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位叫王二小的红色故事。据村里的老人说,王二小并不姓王,他本名叫阎富华,是当地的“孩子王”,也是儿童团团长。而在2013年一部由作家陈模创作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中记载,王二小的原型不是河北的阎富华,而另有其人。书中介绍这位“王二小”本名叫王禾,是来自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的一名儿童,将敌人引入埋伏圈后壮烈牺牲。那么,《歌唱二小放牛郎》里又是哪个“王二小”呢?后来,词作家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谈到这首歌的创作经历,原来那个年代有许多“王二小”,他们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整个河北省被日军杀害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达4144人。其中不乏千百个“王二小”式的抗日儿童团烈士。(5)两位词曲作家深受感触,为了纪念这些“王二小”们而创作了这首歌曲。它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少年英勇无畏的真实写照。2015年8月,该曲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这些少年的英雄事迹将被永远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