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歌声里的历史记忆——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解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潘玉红 北京市通州区潮县镇中心小学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

  三、单元主题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

  单元主题中的三首歌曲分别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彰显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因此,可以在演唱和理解歌曲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反复中强化自身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一)共通性想象

  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赋予了它更多想象的可能性。当音乐与国家、民族发生关联时,音乐的非语义、非具象就有了特定的指向,即向国家或者民族的具象化转变。以单元主题中的三首歌曲为代表的音乐作品,其创作目的在于使全体人民在演唱或演奏中产生一致的思考,在情感的激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三首歌曲的调式、歌词和曲调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气质。从体裁上看,节奏简明、律动性强、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使命感;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卢沟谣》,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感受历史的荣辱与悲壮;曲调平缓、娓娓道来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让人们联想到为了抗战的胜利,不惜付出生命的那些小英雄们。当集体的情感寄托在这些歌曲之上时,就能够使听者产生共通的想象,从而以歌声为载体,在记忆中见证伟大的历史,使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同一性认知

  在现代社会理论中,如何通过成员的团结感得以聚合是一项重要议题。是否散居各地的中国人都会与其身边的人有相同的一体感?如果有,那么这种团结一致的感觉是如何产生和维系的?(6)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来看,人们对某一概念的认知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知识、信念、观念体系形成过程中对某一概念的接收、理解和接受,形成关于概念的认知图式(schema);第二阶段为个体接收和接受了某一概念并形成了对某一概念或知识的认知图式。(7)所以,人们能够有相同一体感,也就是产生一致认知的前提是思想中已经有相关概念的存储,且根深蒂固。例如,当一个中国人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能够理解歌曲中的含义并能饱含深情地演唱,前提是其思想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相关的创作背景、概念早已存在,继而在同一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特定歌词、旋律和音响的刺激,使其情感得以激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课,贯穿低、中、高三个学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演唱,更重要的是让歌声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使学生在歌唱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同一性认知。

  (三)共情性体验

  关于共情性的早期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哲学的思考及现象学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共情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状态,将共情定义为在智力上理解他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想法的一种情感状态;第二类认为共情是一种情绪情感反应,是在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基础上,产生与他人当时或将要体验到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应;第三类则认为共情是一种能力,即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交互作用产生共情。(8)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类。世界上音乐的种类丰富多样,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音乐。儿童有儿歌,成年人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但有一些歌曲不分年龄、不论国界,没有贫富之差,没有阶级之别,它摒弃了地域、身份、民族等差异,每当音乐响起,所有国民都有共通的想象、同一性的认知,能为置身在其中的人们搭建记忆的场域,最终达到共情。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堂上的实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9)本课题以此为理论依据,以大单元教学为实践途径进行尝试性教学探索。

  关于大单元教学,流传最广的是崔允漷教授的观点。他将大单元同现有教材中的单元加以区别,提供判别标准:“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10)也就是说,大单元教学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核心素养目标,并拥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课程设计,以及个性化的课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它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通过教材整合的方式,确立大概念、大单元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进行思维迁移的结构化的教学设计过程。(见图1)

图1 大单元教学流程

  按照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应该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费几个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够掌握知识;五是作业与检测,即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11)目前,小学音乐学科还在探索阶段。笔者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教学内容,选取本校五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以“歌声里的历史记忆”作为大单元教学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一)合理确立单元名称与课时设置

  单元名称即大主题,是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灵魂,是在对学习内容的整合、重组后形成的,是对学科属性、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意义的概括和提炼。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教学活动分解到具体的课时,在大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大主题为“歌声里的历史记忆”,共分三个课时。(见表2)

表2 大单元课时设计

  从学科属性来看,这三首作品有诸多内在联系,如都是声乐作品,都使用五声或六声音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虽然有大调趋向,但使用的是六声音阶,可以作为例子)等。最重要的是,每首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把它们按照历时性排序,可以串联成歌声里的历史记忆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