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提问策略——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
摘要: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不佳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提问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源于生活的情境式提问,基于认知的对比式提问,循序渐进的层层追问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学科;欣赏教学;思维能力;课堂提问
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心理过程,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它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古今中外,思维都是一切教育发生的源头,也是教育最终指向的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提出“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均意味着思维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提问或停留在低级认知,或毫无变化地采用程式化语言,使问题单一枯燥,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等。这样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
教育不单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发展其思维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外化流淌。音乐欣赏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思维能力,从音乐中感知情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有研究表明,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可以经过适当训练进行“加速”。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一、音乐欣赏思维能力的概念界定
音乐学习思维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升华与重塑,以声音为主要思维对象、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音响结构及声态效应为主要思维结果。它是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思维,是相对于音乐感知觉的一种更高级的认知过程,伴随音乐学习的全过程。音乐学习中的音乐欣赏思维能力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将音乐中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领会音乐美的一种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联想性、抽象性、创造性、直觉性、逻辑性等特点。
二、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提问策略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改变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现状,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指向学生的音乐欣赏思维能力发展。
1.源于生活的情境提问,培养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声音是看不见的,但情感却是可以感受的。欣赏者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力能助推欣赏者的情绪而产生美感,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水平。同时,音乐也是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声音艺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提问,抓住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如管弦乐作品《春》第三插部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孩子们通过聆听,想象音乐表现了春天怎样的一种情景。当孩子们想象到“春雷阵阵”后,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春天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如果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突然响起了春雷,亮起了闪电,这时候你又没有带伞,你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发挥想象,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出慌张、害怕的情绪,找地方躲雨、奔跑等不同的场景。
想象力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基于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个环节的一系列提问,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结合已有的音乐经验,立足于音乐特性进行音乐欣赏。紧密联系生活及现象,借助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音乐,使音乐欣赏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音乐成果,从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享受音乐的美。
2.基于认知的对比提问,培养分析力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增加而不断变化和发展,教师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域’克刺激和引导学生以帮助他们达到认知水平的另一个高度。9因此,课堂的提问应基于学生的认知,难易适度,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出发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对比式的提问,是一种把新旧知识很好联系起来的教学策略。
歌曲《茉莉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对比江苏和东北两地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提问,引导学生对比两地《茉莉花》在风格、歌词、旋律、乐句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不同风格音乐的地域风貌、文化特征的差异。在此课的拓展部分,教师播放歌剧《图兰朵》主题片段,提问:“它的主题和中国哪首民歌相同?”学生通过求同对比,听辨出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相同,从而了解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分析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高阶思维。在音乐欣赏学习中,让孩子接触不同角度的音乐信息,通过比较和对比分析其中的音乐关系,有助于孩子从低阶思维能力走向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因此,对比式的提问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是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学生会在已知音乐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分析音乐作品,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3.循序渐进的层层追问,培养理解力
在音乐欣赏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基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实际,教师需智慧地进行追问,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以实时的提示或探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音乐。巧用追问加以点拨,对课堂提问顺势深入地探寻,学生的理解力才能逐步提升,课堂提问才能有效,课堂思维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欣赏《赛马》这个作品时,教师首先提问:“这首乐曲让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学生有“热闹”这样的整体感受后,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是什么样的热闹场面呢??”““你是怎么听出来的?“你感受马儿奔跑的速度怎样?”66“力度怎样?“渐强的力度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99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热烈的赛马氛围,而后出示课题(《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