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音乐教学观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毛宇静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点击:

  例如,在欣赏课中学习节奏、节拍较复杂的古巴曼波舞曲、萨萨舞曲等时,单靠聆听是难以理解其中独特的节拍模式的。但身体体验则不同,身体运动是一种相对较直观的、能够明确感知音乐节拍的方式,在大多数时候人只要听到音乐,身体就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的节拍产生律动,这便是身体的反射。所以在舞曲欣赏课的开始,教师便可设置“节拍热身运动”环节,这一环节可分成两类节拍运动:一是在匀速的稳定节拍中,学生模拟节拍律动、放松身体,正式进入课程学习;二是在富有变化、较复杂的节拍中,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变化的节奏律动,来迎接节拍复杂的舞曲的学习。这样的身体律动先导教学,为具身课堂教学过程的连续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身境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音乐源于生活,知识是在具体的、丰富的情境中发展进步的,知与行、心智与情境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世界,基于个体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音乐经验与体验。正如前文所说,身体感知是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及所过的生活相联结,在具身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需要嵌入环境之中,在相应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做到“身境合一”。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首先要将知识、教学回归学生所处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使“抽象”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设置问题情境,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18)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热爱音乐学习,并在独特的音乐氛围中使身体参与其中。“情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的感受,同时增加不同的体验实践活动,使直接、具体的场景印象内化为抽象知识概念。

  创设情境要讲求“最优化”,即要求教师结合具体内容有目的地选取、创设情境,并注意情境间的连贯性,跟随教学进展过程,伴随着身体实践活动推进。(19)同时,情境创设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阶段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目前已获得的生活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情境。

  例如,在欣赏、演唱《蓝色多瑙河》《来和我划船》等具有独特国家地区文化韵味的乐曲时,关键之处在于为学生们营造如临其境的文化情境,使其感受如歌的摇曳氛围。在课堂上首先播放有关人文地理风景文化的视频,让学生的身体在情境下配合节奏律动,其次根据如歌的节奏模仿在河中徜徉地划船动作。在音乐教学中创设身境合一的情境,合理利用“身体”这一教学资源,或许可以让音乐课堂更添乐趣,使教师教学化繁为简。

  教学中的活动空间并不局限于教室内,还可以安排在校园、文化馆或音乐厅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景中,或者其他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中,这样会让学生的身体更加自由,学习生命力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三)强化身体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

  在数十年的音乐学习中,笔者经历过的音乐课堂,多数为教师播放、讲解乐曲,学生们静听学习,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音乐教师均是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够带领学生“动起来”的。由此可见,师生主体间的身体与情感交流对于课堂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行为主义知识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仅需要站在讲台上,将知识灌输给下面端坐着的学生即可,期间并不需要过多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过程既忽略了身体的功能,也忽略了知识的动态发展。实际上,具身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身体参与,而且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交流,是师生共同互动建构、探索知识的过程,这一互动不是单一的思维、语言的沟通碰撞,肢体动作与实践互动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教学中的互动也并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伴交流互动对于身体参与也同样十分重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学主张合作探究,师生、生生的经验交流、身体参与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条件。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身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不论是课堂情境建构,抑或是课堂身体实践,都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创造学生间的探究性可能,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身体参与放置于重要位置,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并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

  从身体间性的角度出发,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必须在教学中共存,在身体互动中实现对话与相互理解。例如,在歌唱、演奏及创作编排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游戏、竞赛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在游戏体验活动中调动身体,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也可以采用轮唱、小组编排演唱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担任编导边学、边唱,在自主创造、相互协作的互动氛围中共同学习探究。

  基于具身认知观的音乐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固于“脖颈之上”的学习,而转变为在具体情境中的亲身感知、体验活动。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互动的感知与体验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或不足、优势或潜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身体表现“观身量行”地进行评价反思,再做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促进有效音乐教学的实施。

  结语

  人之存在于身体与灵魂,完整的人是心灵与身体的共同结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成就完整的人,因而身体参与必定是教育的关键。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入,具身认知理论为当今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传统的“静听式学习”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将认知、身体、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使身体重回音乐教学的视野之中。在后现代文化的时代语境中,我们需要结合教师、学生、环境等方面的具身因素,以一种崭新的“身体”视域建构具身的音乐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1李恒威《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2期。

  2牟聪《具身认知哲学视角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18年第2期。

  3麻彦坤、赵娟《具身认知:心身关系的新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张再林《走向“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同注(2)。

  6李冬青、王婷婷、刘伟《心理学视野中的具身认知》,《科学》2015年第6期。

  7李森、崔友兴《从离身到具身:数字化时代教师学习方式的现代转型》,《教师教育学报》2016年第1期。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