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传统文化吟诵与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圆融微探——以小学吟诵音乐活动课教学为例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邢天月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1-23   点击:

  摘要: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其研究范畴涉及文学、语言学和音乐学等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重要地位。该研究以《游子吟》这一教学素材为例,选用文献研究法、教育观察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缕析该案例的教学过程,从语言、器乐和戏剧的角度出发探索吟诵与原本性音乐教育圆融路径,由此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培养其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该课题旨在通过已有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吟诵,为以吟诵为主题的音乐活动课开展提供教学实例。

  关键词:吟诵;《游子吟》;原本性;艺术核心素养;

  近年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的灵魂根基。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艺术课程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1]笔者在南京一所小学选取三到五年级18位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参与吟诵音乐活动课教学。教学前期教授学生吟诵的基本规则,后期与原本性音乐教育中语言、奥尔夫打击乐和音乐戏剧融合。通过渐进性跨学科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课中掌握吟诵、演奏、创作和表演等技能,了解音乐与语文、戏剧学科之间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吟诵”在词典中的诠注为,“一是泛指读书,二是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所谓“吟”是指声调抑扬地念,蕴有唱、咏之涵。“诵”则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有诵读、背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2016)与西方朗诵不同,吟诵遵循“依字行腔”的规则,有自己独特的腔调旋律,体现了古诗文的韵味内涵。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奥尔夫曾说过:“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①[2]原本性音乐教育以节奏为基础,从语言、动作、器乐、歌唱和戏剧等教学出发,发展了铃木、拉班、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以综合性、即兴性、回归人本和从本土文化出发等教育原理。

  (二)研究背景

  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一,它提倡学生要体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艺术文化,广泛积累相关音乐经验,培养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感,实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观有着世界性与平等性特征,这种多元的文化观、平等的价值观,可以使学生给予其主体文化(母语)一多元视野的支撑。②[3]基础以上研究背景,笔者探索传统文化与国外教学法的圆融,其意义不仅可通过多样的活动去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艺术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开阔世界艺术视野,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

  二、传统文化吟诵与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圆融路径

   (一)立足教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结构规整且格律明朗。通过回忆母亲临行前缝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与尊重之情。《游子吟》这一课在苏少版三年级音乐教科书中属学唱内容,同时这首诗也被世人广为传诵。选用《游子吟》作为吟诵音乐活动课的教学素材,缓解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畏难心理,且三到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低年级学段的学习,在音乐和语文学科上有着初步的知识积累。从年龄特点来看,中年级学段是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对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本次以《游子吟》为主题的吟诵音乐活动课笔者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游子吟》的吟诵教学,教师先介绍吟诵的溯源背景,后通过讲解“平低仄高”(一二声为平,音调要读低;三四声为仄,音调要读高)和“入短韵长”(吟诵时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韵脚腔化拖长)的诵读规则,让学生初步感受五言诗的格律,感受吟诵语言和风格意蕴,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能力。第二课时是以固定音型为主的奥尔夫打击乐伴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并演奏简单的节奏旋律。通过伴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和编创能力,让学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提高创意实践水平。第三课时先以表演字词作为铺垫,后解读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情景代入式的表演,让学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最后结合吟诵、奥尔夫打击乐伴奏和人物表演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和综合表演的艺术表现能力,力求学生从全方位理解吟诵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结合艺术特征,进行融合教学

  1.吟诵与节奏语言融合

  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老师总结出“一本九法”的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是吟诵的目的,即表达出作品的声韵含义;“九法”为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③[4]笔者在本次活动课中选取“平低仄高”和“入短韵长”这两种规则,教授学生《游子吟》的吟诵。

  在第一课时吟诵教学的铺垫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后再做吟诵示范,让学生自主探究两种语言表现方式的异同之处,讨论初欣赏后的感受。接而教师再介绍“平低仄高”和“入短韵长”这两种规则,加深学生对于吟诵规则的理解。在教授“入短韵长”的规则时,教师先找出入声和韵脚,后出示可视化节奏谱。方块的长短则形象化表示诵读时值的长短,“密密”“得”为入声要读得短促有力,所以方块较为短小;“归”和“晖”为韵脚读音要拖长,所以方块的设计比其他字词略长;方块之间的留白则表示吟诵中音节停顿的特点。

  原本性音乐教育提倡语言和音乐融为一体,音乐要素中的节奏是两者教学内容的基础。基于奥尔夫“节奏教育”的原理,笔者根据图1创编出图2诵读时值谱,依据“入短韵长”的规则编创6条节奏短句。通过有节奏得念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则,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最后回归到节奏谱上,感受每个双音节词节奏的间歇,体会吟诵的韵律延宕的节奏之美。

正在加载图片

  图1:《游子吟》吟诵节奏谱④[5]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