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探索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美育教育的渗透路径

作者:常州市平冈小学 胡文飞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1-19   点击:

  摘要:在素质教育下,渗透美育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功能,是渗透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充分践行素质教育要求,还能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基于此,本文围绕音乐美育教育的开展价值,提出了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融合美育教育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美育教育;课程设计;

  音乐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接触音乐艺术、体会歌曲内涵、挖掘美育元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带动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同时,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此阶段落实音乐美育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后续学习、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全面渗透美育教育,通过情境创设、课程改革、整合传统艺术、重视审美教育,促进音乐教学与美育教育完美融合。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渗透美育教育的意义

  1. 利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从狭义角度而言,美育教育即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从广义角度而言,美育教育即整合各个学科,通过渗透美育思想、挖掘美育元素,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针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较于其他文化课,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更高。在授课期间,教师除了讲解乐理知识,还能为学生表现自我、挖掘潜力提供充足机会,将美育教育渗透其中,可以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具有重要帮助。其中,借助形式多样、旋律美妙的乐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在整合美育元素的同时,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1]。此外,融合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如传达歌曲内涵、弘扬歌曲主旋律,在传承优秀精神与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利于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学科的教育价值容易被淡化和忽略,多数教师与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不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质,此种“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影响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新课改后,深化教育内涵、拓展教学广度、重视艺术学科的教育价值,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而音乐学科作为必修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融合美育教育即发展学生对“美”的感悟与创造,是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渗透美育教育的路径

  1. 创设音乐情境,有效渗透美育。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若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固化,容易打击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激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对此,音乐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喜好需求与认知特点,着重优化教学环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情境,从而有效渗透美育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室内张贴各种乐器的图片,或设置音乐家头像栏,营造浓厚的音乐教学氛围[2]。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过程,并为学生提供相应学习软件APP,比如钢琴演奏软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让同学进行合作和展示,并且可以拍摄下来并上传,以监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创编的APP,创编简单的节奏;还可以进行学习选择填空的对战,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真实的改进,调动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间,教师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走出传统教学的限制,给予学生充分关注与肯定,帮助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又如,在欣赏课《剪彩波尔卡》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火车行驶的节奏,掌握小节、小节线、终止线等知识点。对此,教师可以播放火车行驶的画面,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律动感。

  2. 深化课程改革,多元渗透美育。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视听基础与视唱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美的感悟与体会。其一,低年级学生应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先,教师要落实“寓教于乐”,高度重视节奏教学,在游戏中强化学生的节奏感。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模仿类游戏,引导学生聆听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鸣笛、雨滴下落、闹钟铃声、动物鸣叫等,感受不同节奏的高低强弱。又如,教师可以收集简单的儿童歌舞剧,指导学生自由发挥或自主创作,加强幼儿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创造力。此外,教师要重点讲解前奏、间奏与尾奏的不同变化,指导学生掌握节奏的具体作用,通过聆听乐曲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受力。其二,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效开展音准训练。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般,难以深刻领悟音乐美感。对此,教师可以借助音准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期间,教师要精准选择教学素材,应符合美育教育目标,加强学生对音阶、音准、换气方式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恰利利恰利》时,教师可以展示卡农式的声部特点,在乐器的辅助下,加强学生对音高与节奏的掌控力。针对乐感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其重点感受乐器,从歌谱到音名、演唱逐步加强,有效培养其视唱能力。

  3. 挖掘歌词寓意,发挥美育功能。

  歌曲由旋律与歌词而组成,二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可呈现生动、具有特点的艺术形式。在渗透美育教育时,音乐教师要关注歌词寓意,通过讲解、传达歌曲内涵、主旨思想,加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悟,有效落实美育教育。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低年级音乐教学内容,着重剖析歌词寓意与歌曲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例如,教师在讲解《我是小鼓手》《如今家乡山连山》等歌曲时,应重点弘扬歌曲主旋律,围绕歌词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讲解《乃哟乃》《小伞花》时,引导学生体会团结真切的友谊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在讲解《大树妈妈》《小树叶》时,加强低年级学生对小动物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通过此种方式,深化歌词寓意,传达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优秀精神,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全面渗透美育教育。

  4. 整合传统艺术,增强教学魅力。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教师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结合低年级音乐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蕴含传统文化的音乐知识,指导学生感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在低年级音乐教材中,包含许多有关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哈里罗》《太阳》《彝家娃娃真幸福》;二年级教材中的《锣鼓歌》《灯官报灯名》等,都涉及了传统民间文化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对此,教师在课上要指导学生多元化了解传统艺术,以此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例如,在讲解《鸭子拌嘴》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播放具体故事情节的视频,结合打击乐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乐曲的记忆力;在讲解《彝家娃娃真幸福》时,为学生展示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样一来,既能拓展音乐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借助传统文化开展美育教育、提升教学水平。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