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对小学音乐直播课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沈阳市沈河区教育研究中心 李丹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3-11   点击: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教育部门倡导以“直播课”的形式完成音乐学科的线上教学。与播放微课相比,实时直播在互动性、启发性、尊重学情差异、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等诸多方面更有优势。笔者通过对多地小学音乐直播教学的观摩,从教学内容设计的角度进行初步探究,产生了如下思考:一是要关注直播中的作品融合;二是要倡导直播中的问题驱动;三是要鼓励直播中的创意展示;四是要重视直播中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实时直播;作品融合;问题驱动;创意展示;示范效应;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微课制作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微课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已成为线上教学的宝贵资源。但考虑到音乐授课互动性、启发性、实时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多地教育部门开始倡导以“直播课”的形式完成音乐学科的线上教学,因此,教师们面临着从播放微课向直播课转变的全新考验。目前,音乐学科直播教学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尚有不少困扰音乐教师的客观问题,如授课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歌唱教学难度较大、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状态等。尽管直播课是目前防疫状态下的权宜之举,仍需要音乐教师高度重视与思考,进而有效提升直播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其关乎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效和未来发展。

  可以说,直播教学与线下教学是相同课程理念下的两种不同的外化教学形式,且殊途同归。在思维层面,教师须明确的是,直播课同样需要实现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对当前多地、多校小学音乐线上直播课的观摩与研究,笔者就直播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提出如下思考。

  思考一:关注直播课中的作品融合

  考虑到小学生的基本学情及用眼健康,直播教学时间通常定为20分钟左右。与40分钟的线下教学相比,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作品多、时间少和讲不透。对此,教师应充分尊重现实,及时改变之前线下教学的固有思维,以提升直播课学习效率为目的,调整教学内容与行为。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着眼于单元人文主题,以基本音乐要素为主线,对教材单元作品或同主题的课外优秀作品进行融合。

  现行各版本的音乐教材中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等实践内容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素材。教师应带领学生找到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及音乐要素之间的共性链接,在有限的直播时间内发挥多媒体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想象能力。同时,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用教授音乐的方式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朝夕”一课为例。这一课以朝夕情景为主题,选编了两首欣赏作品:一首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曲《晨景》,作品表现了太阳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另一首是中国传统古筝曲《渔舟唱晚》,作品描绘了安宁悠远的黄昏画卷。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直播教学,让学生掌握作品中最核心的内容呢?首先,为避免因音乐的冗长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选择作品主题段落进行重点学习;其次,将两首作品的主题段落进行对比聆听,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见表1),启发学生自主分析音乐要素对作品风格、情绪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直播间用语言对音乐要素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由教师对音乐作品特征及文化背景进行总结

  表1下载原图

正在加载图片

  上述直播设计,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流程。同时,通过两首作品的对比聆听,能够丰富学生的聆听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到作品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光阴的赞美与热爱。

  另外,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加入当下学生感兴趣的优秀课外作品,以此拓展相关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进而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教授作品《戏雪》时,可以播放2022年北京冬奥音乐作品《一起向未来》《雪花》等相关视频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并简单介绍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与成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作品《足迹》时,可引用当代优秀抗疫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音乐来讴歌不同时代的英雄;在学习“两岸情深”一课时,可启发学生为诗人余光中创作的现代诗歌《乡愁》选择配乐,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优秀的直播资源,启发学生去品味文化、激发情感,那么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美的享受。

  思考二:倡导直播课中的问题驱动

  直播中的问题驱动指的是学生直面问题,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的自主探究与自我理解,进而促成直播课由“讲授”到“引导”的转变。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亦有不确定性。在音乐直播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应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有效聆听,启发学生产生对音响的自我认知,激发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审美体验,帮助他们理解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

  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与经验,设计系列听力题目,调动屏幕前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他们在其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我们的朋友”一课中,聆听作品包括《空山鸟语》《荫中鸟》;演唱作品包括《顽皮的杜鹃》《柳树姑娘》;“知识与技能”包括顿音记号、笛子、刘天华及5、6、7唱名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内容,设计如下听力问题。

  题目1:

  请听歌曲《柳树姑娘》,判断歌曲的节拍,并用身体感受节拍的韵律。

  题目2:

  (1)刘天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聆听这首由他创作的《空山鸟语》,判断主奏乐器是什么?

  A.二胡B.琵琶C.古筝D.京胡

  (2)根据教师之前布置的作业,请打开摄像头与大家分享你搜集到的关于刘天华的资料。

  题目3:

  《顽皮的杜鹃》是一首奥地利童谣。请聆听教师的旋律范唱并观察乐谱,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一共唱了几次“5、6、7”?

  A.一次B.两次C.三次

  (2)你知道“▼”这个音乐记号的名字吗?了解它的作用吗?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