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打开思维之墙 让课堂更“营养”——全维视角下教材解读的有效策略

作者: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中心 方玲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6-04   点击:

  可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厘清学科知识发展脉络,把准学生的学情基础及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使教学真正有效生成。

  (四)缺点思考:价值觅不到

  “管窥筐举”,自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一些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可以“过关斩将”,但是知识储备却非常薄弱:有的只看浅表、不挖内核;有的知识体系孤立单一、不识外延;有的低头走路、不看方向……当然,这与阅历经验息息相关。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和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因此,音乐教材内蕴含的丰富价值需要我们透过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

  比如在学到《卖报歌》时,有的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是快乐地卖报,那么为什么又唱到‘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报童生活”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一些音乐教师对其也是认知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就只是通过多次反复聆听、律动、识谱、歌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很快学会了这首简单的歌曲,却不知如何在歌曲情感体验中深入下去。

  如果解读教材时不查阅、不了解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背景,那么怎么能读出歌曲中隐藏的思想感情和矛盾冲突?怎么能赋予歌曲思想情感价值?又怎么能达成作品原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呢?!编者在选择这首歌曲时,意图通过学唱该作品进行红色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体会“报童生活”的同时,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时代的距离、生活的差异和理解的冲突,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使得教师只有进行深刻的解读,才能很好地驾驭教学内容,实现作品的育人价值。音乐教材里像这样有特定人物、背景的音乐作品数量众多,且大多是基于时代的艺术创作,需要教师主动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读懂作品内在的人文、思想与情感,才能挖掘出教材本身丰富的艺术价值。如若没有进行深入解读,就无法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更无须谈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深度解读教材的四步策略

  那么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教学,让潜藏在作品深处的文化价值和创作思维具体化、素材化、学段化、关联化,让学生明确关键的学习点,让作品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不再说不清、道不明呢?通过分析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以下方式可以作为解读教材的通用路径,以突破单一维度来深度认识教材内容。

  (一)做个读者,要知其然

  所谓“知己知彼”,即把自己当成读者、学生,把教材当成读物。对教材内容进行地毯式、扫雷式的阅读,就会发现教材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之处都是编者有意的安排,都是有具体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顾此失彼,或选择性地展开教学,造成部分内容成为“遗忘的角落”,边缘化或忽略了其存在的价值。教师只有关注教材的每个细微之处,让自己做个优秀的“读者”,才能读熟教材、读透教材。

  教师只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解读音乐本体,就会发现音乐本体中的重点、难点和可能产生的教学点。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看上去似乎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教学。但如果你不曾和学生在升旗或者集会时一起演唱过该歌曲,那么你以为的“会唱”就会成为教学的绊脚石。当你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就会发现你的教学点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展开教学。教师若以换位思考的形式去读教材,从学生的维度去看教材,就能更加准确地发现已知与未知。

  把自己当作教材的读者,完整、准确地分析谱面、聆听音响,这是解读音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作品中除了旋律、拍号、调号外,还有很多记号、术语等都要看仔细、看准确。正确的做法就是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音乐作品,熟知谱面与音响等本体,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例如《卖报歌》,作为读者应该可以读出时代的冲突,读出歌词意境与旋律欢快之间的冲突,读出作品背后的故事,读出作品内含的育人价值……因为解读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而理解则需要认知的支持。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尚且陌生,何谈教学呢?!

  (二)当个编者,知所以然

  看教材要看整体,每项内容在教材的单元里、体系中都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体现着编者的意图。我们要从编者的视角去看教材,这样就能看到教材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实际上,教材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其内含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系统的,音乐作品也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循序渐进的关系来组织编排的,不能简单地认为音乐教材仅仅是作品的罗列。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用图像对比的方法形象地告诉学生“音的强弱”,二年级下册第七课正式出现力度记号“f、p”,三年级进一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巩固掌握“f、p”的用法,四年级出现中强、中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并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力度要素的感受与实践运用能力,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反复实践、梯度式上升的训练过程,由易到难,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

  教师首先应站在编者的角度,揣摩教学内容在单元、整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半径有多大,都不能离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和掌握的知识,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揠苗助长。这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只要认真钻研就能理解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曾经有位教师告诉笔者:“以前对课标并没有加以重视,平常上课都是使用教参等材料进行备课,也没有想过这些要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直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熟读课标后,才认识到课标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另外,《教师用书》是专家对教材较为详细的解析,且每个单元都有教材编写意图说明,这是教材内容的基础背景与教学方向。教师可以根据《教师用书》来解读教材,但一定要前后联系,将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相互对照、综合考量。我们所说的深度解读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引下的具有“营养”价值的解读。

正在加载图片

  图1“力度要素”教学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