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淮海戏的策略研究
四、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淮海戏的路径
1. 创设专门的乡土文化教育场地
为了促进淮海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应用,应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来开发专门的乡土文化教育场地环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无论是音乐室还是多媒体教室,都可以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场地。在此类场所中选择的艺术活动,有助于创设良性的淮海戏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熏陶和影响,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2. 教师以示范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淮海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带给学生直观的视听冲击,以便于学生深层次感受淮海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色。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宜的淮海戏表演唱段。如《小板凳》《樊梨花点兵》等曲目,帮助学生加深对淮海戏发声技巧、表演技巧的认知,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在观看教师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被淮海戏的独特唱腔和故事情节所吸引,进而产生了解和学习淮海戏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教师现场示范、表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欣赏、模仿,到最后尝试着自主表演,切身感受淮海戏的艺术魅力所在。
3. 推行现代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其一,教师要基于微课导入淮海戏内容,介绍淮海戏的发展背景和特色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淮海戏的相关资料,制作成微课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课下预习。但微课时间不要过长,5到8分钟即可,通过微视频形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淮海戏的概念、发展历程和音乐特色。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整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旋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淮海戏的学习兴趣。
其二,创设视听结合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收集淮海戏的表演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到简单的淮海戏演唱或表演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邀请淮海戏表演者录制视频,直观清晰地讲述淮海戏表演技巧、要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随之提升。基于信息技术创建的音乐课堂,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机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淮海戏的伴奏乐器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淮海戏教学,能够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素养有效提升。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要反复观看淮海戏唱段,并进行模仿,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表演方式进行肯定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练习淮海戏。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无法让每位学生都上台表演,如果忽视这一点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淮海戏的积极性弱化。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录制学生的淮海戏表演视频,借助视频展示、高清拍摄等功能,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限制,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可以营造更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将每个小组的淮海戏表演过程录制下来,在多媒体屏幕上投放,此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表演空间,教学效果也随之提升。对于音乐教师而言,要控制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限度,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则会挫伤教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以下两点内容,一是遵循服务原则,音乐课程的主体是音乐知识,本质目标是让学生去感受和认识音乐,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来丰富音乐学习体验。基于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但要尽可能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淮海戏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能够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其三,组织交互平板答题活动。交互平板在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强交互平板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课堂互动效果,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构建高效音乐课堂。对此,淮海戏可以借助交互平板来开展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交互平板的功能特点,组织一系列的淮海戏相关活动,建立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如教师可以组织看图速答活动,在交互平板上呈现四幅图,其中两幅是淮海戏的戏服,另外两幅则是其他戏剧戏服,学生要根据教师之前讲述的内容,挑选出正确的选项。在游戏前,学生被划分为多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开展良性竞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以借助交互平板同学生联动,直接发送淮海戏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到学生的交互平板上,在阅读相关信息后进行问答活动。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改进教学方案提供支持。
总体说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淮海戏的渗透,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活力,提升学生对淮海戏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了解淮海戏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飞燕《小学音乐课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淮海戏的教学探索》,《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年第7期。
[2]闫玲玲《地方戏曲承文脉薪火相传向未来——淮海戏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探索》,《戏剧之家》2022年第8期。
[3]杨波《传承淮海戏特色文化润校园立心教育》,《华人时刊(校长)》2020年第7期。
[4]曹煜婕《多元文化背景下淮海戏校本音乐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5]张雅琼《本土民俗资源(淮海戏)进校园的实践研究》鲁东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6]田相梅、徐姗《淮海戏文化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实践探究》,《名师在线》2018年第30期。
[7]刘昕瑜《农村音乐教学中地方戏剧“淮海戏”资源的开发与传承》,《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第36期。
[8]李阳《淮海戏进校园构建优秀地方戏曲智慧课堂》,《北方音乐》2015年第23期。
[9]陈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淮海戏的继承与发展》,《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8期。